近年来,汽车行业掀起了一场以“智能化”为核心的技术革命。从自动泊车到城市领航辅助驾驶,从语音交互到整车OTA升级,车企不断用“颠覆性体验”吸引消费者。

然而,在这股热潮之下,一系列因系统故障引发的安全事故频频出现:车主被锁车外、自动泊车失控撞墙、APP崩溃导致车辆瘫痪……
智能化究竟是提升安全的利器,还是埋下安全隐患的泡沫?
智能化普及的“繁荣”与用户的真实困境
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L2级辅助驾驶新车上险量达1309.4万辆,渗透率57.3%;搭载智能网联功能的新车占比超90%。车企将智能化作为核心卖点,宣称“自动驾驶事故率仅为人工驾驶的十分之一”。
然而,用户的实际体验却暴露出巨大落差。系统故障频发,因APP崩溃导致车辆无法解锁,自动泊车功能因系统BUG引发碰撞事故;极端场景失效;中控黑屏、智能仪表故障。
为抢占市场,部分车企压缩研发周期,忽视系统冗余设计。某汽车在推出“超级钥匙2.0”功能后仅一个月即遭遇服务器过载,暴露软件测试不足的短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进华指出:“部分企业夸大宣传,导致消费者过度依赖智能功能,埋下安全隐患。”
业内人士分析可靠性危机存在三大根源
针对目前汽车智能化普及的现状,业内人士认为,可靠性危机存在三大根源。
第一,技术缺陷,从传感器到算法的“先天不足”。例如,传感器受制于环境,激光雷达在雨雾中性能骤降,摄像头在强光下易失准,导致感知系统“失明”;面对实线变道、交替通行等复杂场景,系统因严守规则而牺牲效率,甚至因决策僵化引发拥堵;数据处理能力瓶颈,城市道路需实时处理海量数据,但计算延迟可能导致致命失误。
第二,安全体系滞后。法规与标准有“真空地带”,未覆盖应急场景。现有标准未明确软件失效时的应急机制,如云端服务中断导致车门锁死等。OTA升级监管缺失。
第三,产业链协同不足。从芯片到数据的“卡脖子”风险。 车规级芯片依赖进口,且功能安全认证等级普遍低于ASIL-D。
此外,业内人士指出,数据孤岛阻碍技术迭代。车企间数据共享机制缺失,边缘场景(如极端天气、特殊路况)数据积累不足,制约算法的优化。
事故案例剖析:智能化如何沦为“双刃剑”?
“我在暴雨中等待一小时,全身湿透。所谓‘无钥匙进入’反而让我成了钥匙的奴隶。”一名用户回忆。
2025年3月,长城汽车因服务器过载导致车主无法通过APP解锁车辆。该事件暴露云端服务单点失效的风险,APP崩溃引发的“数字囚徒”问题,而车企应急方案仅停留在“事后补偿”,未建立离线备用机制。
自动泊车的“信任陷阱”。汽车自动泊车功能因算法误判障碍物位置,导致多车撞墙。工程师坦言:“泊车本应是成熟技术,但OTA仓促上线未经充分测试的版本,酿成事故。” 此类问题折射出车企为追求功能迭代速度,牺牲测试严谨性。
自动驾驶的“接管悖论”。某品牌L3级车型在高速行驶中因未能识别侧翻卡车,要求驾驶员紧急接管。然而,系统仅提前1.5秒发出警报,远超人类反应极限。这类设计缺陷凸显人机权责划分的模糊性。
破局之路:从“野蛮生长”到“安全优先”
如何让汽车智能化良性发展,保证智能驾驶的安全与可靠性,业内人士坦言,首先要在政策上加强监管,筑牢安全底线。

早在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已要求车企申报感知定位、自动驾驶系统等技术参数,并强化OTA升级备案。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正牵头制定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SOTIF)等国家标准,以填补法规空白。
4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围绕《通知》有关产品准入和软件在线升级备案要求,听取汽车生产企业落实情况及建议。会议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深刻领会《通知》要求,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最重要的在技术上,开展技术攻坚,构建多层防御体系。目前,已有部分车企开始配备应急物理开关,确保断网时可手动启动车辆。实现车路云一体化,通过V2X通信与边缘计算,将交通信号处理延迟降至毫秒级,弥补单车智能短板。东风汽车联合产业链研发的ASIL-D级MCU芯片即将量产,打破国外垄断。在行业协作上,积极开展行业协作,打破数据与技术壁垒。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已建立仿真测试、开放道路测试等全流程验证体系。
智能化终应回归“工具本质”
汽车智能化的终极目标,是让技术服务于人的安全与便利。当车企不再沉迷“PPT创新”,当政策、技术与用户需求形成合力,这场泡沫终将沉淀为真正的产业升级。正如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所言:“安全减少90%不行,必须100%。” 唯有将可靠性置于速度之上,智能化才能真正驶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本文部分案例及数据来源: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公开企业公告及行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