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品质汽车 > 观察 >

反内卷迈出最实质第一步

2025-07-03    zwl    产品可靠性报告

  “账期180天,这已经是行业惯例了”

  “新势力要求供应商承担模具费,货款还要拖半年”

  “再拿不到回款,下个月工资都发不出来了”

  这些声音,在汽车产业链的上下游之间已经回荡了太久。当“内卷”成为整个中国制造业挥之不去的阴影时,汽车行业以其漫长的产业链、巨大的资金流动和激烈的竞争态势,将这种非理性竞争演绎到了极致。

  日前,市场监管总局、工信部、发改委三部委约谈车企一把手,铁拳砸向内卷。这些企业首先被要求听从指令,不再参与没有底线的价格厮杀。同时,他们还被要求上交利润报表。

  自2025年6月1日起,机关单位、国企、央企在采购中小企业的货物、工程和服务时,付款期限不得超过60天‌。新修订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明确了60日的支付期限,并禁止强制接受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此次政策的实施背景是为了解决长期困扰中国汽车产业链的“账期顽疾”,确保产业链的资金流转顺畅。多家主流车企如中国一汽、东风汽车、广汽集团等已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以加速产业链资金周转效率,保障供应链稳定。‌

  “结清货款”四个字,看似简单,实则直击中国汽车产业恶性竞争的心脏地带。它标志着反内卷之战,终于迈出了最实质的一步。

  被拖垮的供应链与被吞噬的创新

  汽车制造业的“内卷”,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价格厮杀。其触角深入产业链的毛细血管,形成了以“无限期拖欠货款”为核心特征的畸形生态。

  某品牌车企被指为“车界恒大”,凭借宏大蓝图与激进扩张,对供应商货款拖延竟达270天。其财务结构高度依赖融资输血,一旦资金链断裂,后果不堪设想。这并非孤例,部分车企将供应商货款视为“无息融资池”,挪用资金用于营销扩张、产能竞赛,而非产品研发与质量提升。

  比亚迪的崛起无疑令人惊叹。但其以垂直整合与规模成本优势发起的凌厉攻势,尤其在10万元级市场的价格战,让无数中小车企与零部件企业喘不过气。为生存,它们被迫接受主机厂更为严苛的付款条件,甚至垫资生产,陷入“越生产越亏损”的泥潭。一位二级供应商负责人坦言:“我们被绑在战车上,明知前方是深渊,却无法跳车。”

  “180天账期”甚至更长,已成为众多主机厂心照不宣的“行规”。对于规模庞大的供应商而言,这是沉重的资金成本压力;对于中小微配套企业,这直接等同于生存威胁。河北某县一家年营收不足5000万的零部件企业老板算了一笔账:主要客户拖欠近千万货款已近一年,企业被迫借贷维持运转,仅利息支出就吞噬了全年利润。他悲愤道:“我们不是在造零件,是在给银行和放贷的打工”。

  当企业宝贵的现金流被用于填补被拖欠的窟窿,或被价格战逼到利润边缘时,何谈投入研发?长期被拖欠货款的供应商,首要目标是“活下去”,而非“跑得快”。一位长期研究汽车产业的专家指出:“内卷最可怕的恶果,不是一两家企业的倒下,而是整个产业创新土壤的板结和优质中小企业的批量消亡,这将从根本上动摇中国汽车工业由大变强的根基。”

  “结清货款”成为直击要害的“止血钳”

  三部委联合约谈,特别是“60天内结清产业链货款”的硬性要求,其意义远不止于解决短期债务纠纷。它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直刺行业恶性循环的病灶。

  此次政策强制要求结清货款,是对契约精神和公平交易原则的强力匡正。它向所有市场主体宣告:靠无限期占用供应商资金来维持自身运转或进行低效扩张的模式,此路不通。这将迫使主机厂重新审视其财务健康度、运营效率和商业道德。

  货款及时支付,意味着宝贵的现金流将重新注入千千万万的零部件供应商手中。这不仅能让它们摆脱借贷度日的窘境,更能让它们有底气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投入和人才储备。健康的毛细血管,才能支撑整个产业肌体的强健。

  政策将无情戳破那些依靠拖欠货款、过度融资维持表面扩张的“虚胖”车企的泡沫。无法在60天内结清货款的企业,其脆弱的资金链和经营风险将暴露无遗。这将加速市场出清,让资源真正向注重产品、技术、管理和财务健康的企业集中,实现良币驱逐劣币。

  当企业不再为生存而疲于奔命,当健康的现金流得以保障,投入研发、提升品质、探索新技术的意愿和能力才可能增强。政策在“止血”的同时,也在为产业“造血”和“换血”创造条件,为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提供可能。

  构筑反内卷的长效之基

  60天结清货款是猛药,是治标之举。但要根治汽车产业内卷沉疴,防止乱象反弹,还需建立长效机制,构建健康产业生态。

  政策应持续鼓励企业跳出“配置堆砌”和“降价唯一”的陷阱。在技术标准制定、基础设施配套、绿色低碳转型支持等方面发力,引导竞争焦点转向核心技术突破、用户体验升级、全球化品牌塑造和可持续商业模式创新。

  结清拖欠货款,这看似回归商业本源的朴素要求,此刻却承载着为中国汽车产业刮骨疗毒、重塑生态的重任。三部委联合亮剑,不仅是对病态“内卷”的当头棒喝,更是为产业从“量”的野蛮扩张向“质”的价值创造艰难跃升,铺设的第一块坚实跳板。

  当主机厂终于签署了那些被拖延已久的付款单时,当中小供应商账户上收到久违的货款时,改变的不仅仅是财务报表上的数字。这是一种商业逻辑的拨乱反正,是产业竞争规则的重新校准,更是创新火种得以保留和复燃的希望。

  这“最实质的一步”已经迈出。它能否真正终结“车界恒大”式的冒险游戏?能否化解“比亚迪阴影”下的窒息焦虑?能否将中国汽车产业带离内卷的泥潭,驶向依靠创新与价值驱动的新蓝海?

  答案,不仅写在60天的倒计时里,更写在所有产业参与者能否真正痛定思痛、携手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公平、可持续的产业新生态的决心里。

  反内卷之战,道阻且长,但曙光已现。


新闻推荐